Sapiente fugit aspernatur quam Ipsam debitis maxime ut non Rem sit Quia earum aut error
中国“湿地危机”:湿地保护迫在眉睫
江苏省滨海湿地区内潮间带淤泥质海滩(滩涂)为亚洲最大规模的同类型湿地,为勺嘴鹬、黑嘴鸥、小青脚鹬等濒危候鸟提供重要栖息地和迁徙通道,是其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EAAF)上重要的“加油站”。然而随着沿海开发建设速度加快,一些传统威胁因子对滨海湿地的负面影响逐步加大,同时又新增了一些威胁因素。正如《江苏省湿地保护规划(2015-2030年)》中提到的“(本省)滩涂围垦力度持续加大。本区(滨海湿地)滩涂围垦历史悠久,有效增加了可利用土地资源,促进了沿海经济发展,同时也导致滨海湿地面积急剧减少,重要野生动物栖息地不断缩减,湿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正值一年一度世界湿地日,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下设的专项基金“让候鸟飞公益基金”发布了题为《抢救江苏东台条子泥》的关于东台滩涂保护纪录片;与此同时,澎湃新闻发文《中国“湿地危机”:大规模围填仍在进行,8亿亩红线或被突破》,强调江苏省滨海湿地正在面临着来自“百万滩涂”围垦项目的巨大威胁,其中就包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太平洋西岸唯一未被污染的滨海湿地”的东台市沿海滩涂湿地,而东台条子泥围垦项目计划面积多达40多万亩,一期已围填10.12万亩,二期计划围垦12.67万亩,正在报备国家海洋局审批。EAAFP轮值主席、中国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司总工程师严旬,EAAFP首席执行官Spike Millington先生,EAAFP黄海生态区特别工作组中国代表张正旺教授,EAAFP中华秋沙鸭特别工作组主席雷光春教授分别就沿海滩涂围垦在采访中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点击查看澎湃新闻原文 “让候鸟飞公益基金”抢救江苏东台条子泥滩涂湿地纪录片| Tiaozini mudflats are facing huge…
沿海水鸟调查这8年
文章作者:白清泉 文章来自《中国鸟类观察》2013同步水鸟调查特刊 导言 当迁徙期末尾,看到补给多日的鸻鹬类水鸟离开鸭绿江口重新上路,在黄昏的天空中成群振翅高飞,大叫着呼唤同伴,开始下一阶段数千公里路程的迁徙,我就开始理解新西兰北岛每年3月初的斑尾塍鹬欢送节,欢送那些要开始1万多公里连续7天的飞行才能到达黄海北岸的鸟,人们为斑尾塍鹬加油,为生命喝彩。相信每个目睹此情此景的人都会感动于此:大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旅程,我们也是其中一员。 作为一个团体,我们是由一些自发的志愿者组成的“乌合之众”。我们热爱滨海湿地,关注鸻鹬类等迁徙水鸟,钟情于那些人与鸟的难忘瞬间,执着于和湿地、水鸟的约定。我们就是——“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项目组。 始于2005年9月,截止2013年10月,已8年有余,累计98轮次调查,从未间断。 简介 “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项目” 是由中国大陆沿海的观鸟爱好者自发组织并实施的,以中国沿海水鸟为监测目标的定期水鸟普查活动,每月约定同一日期开展一次调查,日期一般选择在周末和天文大潮期。至2013年10月,已经持续超过8年,累计98轮次调查,从未间断。 中国沿海有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港澳台等省市区,涉及的海域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岸线从鸭绿江口到北仑河口长达1.8万公里。这个庞大的范围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上,一些重要的滨海湿地分布在这个范围之内,其中包括若干个国际重要湿地。这些湿地对于鸻鹬类、雁鸭类、鸥类、鹤类、鹈鹕等水鸟类群的迁徙、越冬、繁殖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沿海地区也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而水鸟的分布及变动情况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直接关联,“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项目开展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沿海水鸟的分布及种群动态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变化原因,为保护沿海重点鸟区和生物多样性提供本底资料。 截止目前,8年来的水鸟调查数据已经分阶段出版了3份调查报告——《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报告》,分别在2008年、2011年和2013年先后出版(2005-2007版、2008-2009版和2010-2011版),这是对各地调查数据简单而初步分析后的阶段性汇编报。8-10年来的水鸟变化走势和迁徙模型分析等时空变化规律正在商讨和大学合作的可能以便撰写发表高水平的论文。 同时,这个由志愿者自发组织的水鸟调查项目也越来越受到国际保护组织的关注,项目组的代表也多次受邀参加迁徙路线伙伴、亚洲鸟盟、亚洲水鸟调查、湿地国际、WWF(HK)等国际组织的邀请,参加相关的国际会议介绍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另外也得到一些荣誉和肯定,获得了2012年福特汽车环保先锋奖第二名的荣誉以及15万元的奖金。 项目起源 这个项目的起源,要从“卷羽鹈鹕事件”说起。2005年3月21日,福建厦门观鸟者蓝添艺在厦门大学上空发现飞翔的14只卷羽鹈鹕,而此前一天,广东海丰“丢”了14只鹈鹕。大家猜测这14只卷羽鹈鹕是从海丰飞过来的,在网络上讨论时提到,两地若能同步开展水鸟调查,将对了解某时段的水鸟分布和迁徙情况有很大帮助。大约是受这个故事的启发,厦门观鸟会的陈志鸿在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网站论坛的观鸟版上提议沿海的鸟友开展一个月度同步水鸟调查,约定一个日期,各地同时开展,大家对这个提议一拍即合,并决定第一轮次的调查时间订在2005年9月18日。 其实,沿海水鸟调查的起源还有长江中下游水鸟同步调查的影响,2004年初和2005年初,先后有几个沿海省份的观鸟爱好者作为志愿者参加了由WWF(中国)和国家林业局合作组织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长江中下游水鸟同步调查,在野外工作开始之前都接受了马克·巴特先生主持的水鸟调查培训会,并随后分组全程参与了各省的野外考察。这些观鸟者在调查结束后,意犹未尽,按捺不住寂寞,不免跃跃欲试,有意在沿海地区开展类似的水鸟普查。而恰好东部沿海地区的观鸟活动是大陆发展得较快的区域之一,具有一定的先天条件。这些大概是促成这项调查的内因。 观鸟网络论坛的发展在这一期间如火如荼,使得联络和交流更加便捷。另外,由于香港观鸟会对大陆的观鸟项目一直持支持态度,随着沿海各地观鸟会和观鸟爱好者的踊跃加入,为统一技术方法、减轻调查志愿者的负担,香港观鸟会从2006年开始给予此项目以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同时, 为了培训新的调查员, 吸引更多志愿者参与这项工作,在2006-2010年间,先后由达尔文基金和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资助,分别在厦门、北戴河、东营、如东举办了4次“全国水鸟普查培训与交流”活动。 截至2013年,参与“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项目”的稳定调查点有:丹东鸭绿江口、盘锦双台子河口、天津、河北沧州、山东黄河三角洲、江苏连云港、江苏如东、上海南汇、福建闽江口、福建泉州湾、广东海丰、香港及深圳湾等13个。此外还有辽宁庄河湾、福建兴化湾、广东溪头等至少16个不定期调查点(详见地图)。…
大连庄河黑脸琵鹭繁殖栖息地及鸟类保护
Read in English 由EAAFP秘书处收集整理 作为灭绝风险最高的鸟类之一,黑脸琵鹭已在1989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收录至濒危物种红皮书——《亚洲鸟类红皮书》名录中。上世纪90年代,当人类开始关注它们的时候,它们已经只剩下几百只了。1998年,在大连庄河石城乡形人坨(岛)首次发现黑脸琵鹭繁殖地,随后,庄河市王家镇元宝岛被发现是黑脸琵鹭繁殖地。然而,国内外人士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观赏和旅游,近距离影响黑脸琵鹭繁殖栖息;部分游客及公众对黑脸琵鹭的认识和了解不够,保护意识不高。为解决上述问题,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GEF-SGP)的支持下,由大连市环保志愿者协会实施的“大连庄河黑脸琵鹭繁殖栖息地及鸟类保护”项目旨在通过采取物理隔离、控制上岛人数,规范观鸟行为和宣传教育等活动,加强对黑脸琵鹭繁殖栖息地的保护。项目于2013年10月至2015年8月期间开展实施。 项目地点:大连市庄河市王家镇元宝岛位于黄海北部。这里是我国唯一被确认的黑脸琵鹭的繁殖栖息地。黑脸琵鹭是我国仅次于朱鹮的第二种最濒危的鸟类,1989年国际自然资源物种保护联盟(IUCN)和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ICBP)都将其列入濒危物种红皮书中。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生效年代:1996年。该项目意在唤醒公众意识,保护岛上的黑脸琵鹭和其他鸟类。 存在的问题: 1. 旅游观鸟行为严重干扰了黑脸琵鹭的栖息环境,特别是在繁育季节; 2. 由于岛屿小,黑脸琵鹭栖息地周围的陆地和植被有限; 3. 每年都有包括黑脸琵鹭在内的本地或迁徙鸟类受伤,得不到及时救助就会造成死亡; 4. 当地渔民、村民及游客对黑脸琵鹭不够了解,需要进行宣传和教育。 解决方案/计划的活动: 1. 项目组和社区参与人员进行现场研讨和培训; 2. 在非繁殖期间控制上岛人数及规范观鸟游客和上岛人的行为;…
中华秋沙鸭越冬调查简介
Read in English 由阿拉善SEE基金会资助,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朱雀会)牵头组织的2014-2015全国中华秋沙鸭越冬同步调查在19个省市自治区的150多个县市区展开,2015-2016越冬季的调查,将扩展到21个省区市的更多县市。 上一年度参加调查的共计45个观鸟团体或机构,参加人数超过300人次,调查点超过200处;调查点的东西直线距离约2200公里,南北约2600公里,所发现的中华秋沙鸭分布点,也几乎从最东到最西,从最北到最南的调查点都有发现;调查涉足的水系:鸭绿江、辽河、滦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澜沧江、珠江、东南沿海诸江(包括钱塘江、椒江、瓯江、闽江、韩江);另有京杭大运河、引黄济青等人工河流。其中发现有中华秋沙鸭的水系是:鸭绿江、辽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瓯江、椒江、闽江,共发现中华秋沙鸭441只,分布在12个省区市(未包含中华秋沙鸭越冬大省江西省)的25个县(市、区)的30多个调查点上。 此次调查发现的中华秋沙鸭集中越冬地,除了以往有认识的湖南、浙江、福建等地,新发现的相对集中越冬地在鄂豫皖三省,其次是西南,如重庆、广西。 在中国中部的鄂豫皖三省,2014-2015越冬季共计发现207只中华秋沙鸭,其中河南100只,湖北61只(12只在正式调查数据之外),安徽46只,仅次于湖南省的110只,位列所有调查省份的第二至第四名。这些发现分属黄河(48只),淮河(98只),汉江-长江(48只)三大水系;作为江淮分水岭的大别山区,所发现的98只均在北坡至东麓的淮河支流,尤以河南商城县的灌河发现最多,共有38只。所发现中华秋沙鸭中,雄鸟约占1/3。 文字提供: 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朱雀会) 钟嘉 e-mail: [email protected]
WWF and China SFA’s MoU highlighted coastal wetland protection
Press Release by WWF Shanghai, China –Highlighted coastal wetland protection for the first time, China State Forest Administration and WWF singed…
两会速递 | 吕忠梅代表:潮间带滩涂正成为地方利益牺牲品
2015-03-09 财新网 在辽宁丹东鸭绿江口的吹海造地(摄影:周海翔) 潮间带滩涂具有地势平缓、利于填埋、无人占有或居住的特点,极易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获取廉价土地或开发利用相关资源的牺牲品。 【财新网】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经济学院校长吕忠梅教授此次两会提交了“关于高度重视湿地生态功能,加强潮间带滩涂和候鸟保护的建议”。以下为建议全文: 作为滨海湿地最为重要的类型,潮间带滩涂对于人类乃至整个地球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其作用不可替代:它是数百种滩涂生物重要的产卵及育苗场所、渔业资源的重要保障,世界上有超过25%的野生水鸟以此作为栖息地;它可以消纳沿海滩涂污染、抵御台风等极端天气,对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意义巨大。 但潮间带滩涂具有地势平缓、利于填埋、无人占有或居住的特点,极易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获取廉价土地或开发利用相关资源的牺牲品,各地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潮间带滩涂进行了大规模集中围填。尤其是近30年来,全国海岸城市大多进行了不合理的、甚至超大规模的填海造地、建造海堤、围海养殖活动,致使大量珍贵的潮间带滩涂消失。据数据显示,早在2000年,我国潮间带滩涂资源已损失过半,到2013年底,围填潮间带滩涂达到84.2%。其中,淤泥质岸线滩涂被围填最多,31年间共减少了2326.66公里。这些忽视生态保护、失控而盲目的大规模围填海行为,将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威胁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急需建立有效的潮间带和候鸟保护制度。 大杓鹬抓蟹子 (摄影:周海翔) 一、滨海潮间带湿地和候鸟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国虽然加入了《湿地保护公约》并出台了相关制度与政策,批准设立了一批滨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留住了部分潮间带滩涂,但保护的范围与力度十分有限,不能有效控制开垦湿地行为,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1、部门规划冲突,导致一些重要湿地保护受阻,甚至可能加速湿地消失 根据现行的管理体制,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由国家海洋局制定,湿地保护与管理由国家林业局行使,由于部门分割且缺乏协调与协同机制。正在实施的《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未将潮间带湿地保护纳入,如果这个规划得到落实,将会带来25万公顷的潮间带滩涂“合法”消失。调查显示:目前黄渤海沿岸11个填海工业园(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按照《海洋功能区划》,属于可开发区域;而按照林业部门《湿地保护规划》则属于重要湿地,不得围填。目前,辽宁、山东等省划定的“渤海海洋生态红线”也未将大部分潮间带滩涂纳入保护范围,现实中的围填海工程基本上是从潮间带滩涂开始顺岸平推,逐步向海洋深处围填。 2、潮间带滩涂生态服务功能重视不够,经济效益低,违法行为高发 我国目前对潮间带滩涂利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围填,二是发展养殖业,目前的潮间带利用方式破坏滩涂资源,严重影响其生态服务功能。据统计,2011年,我国潮间带滩涂生产的水产品达800万吨,占全球总量近20%。而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的2011年度报告指出,我国潮间带滩涂的开垦所造成的生态损失(包括水源净化、氧气补给和土壤形成等自然过程)高达1800多亿/每年。如果更多的潮间带湿地被不合理利用,生态损失还会加剧。 一些地方的围填海控制性指标和海岸工业园区缺乏科学合理规划,大量围填潮间带滩涂未能获得预期经济效益。调查发现,多数填海而建的工业园均不景气,如曹妃甸工业区有一半停产或废弃,花园口经济区三分之二企业处于停产停建状态。且大多数沿海滩涂的工业园区都集中了石油化工等重工业、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如果不能严格控制污染,还可能对海洋安全造成威胁。 《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第21条规定:“严格控制围填海工程。禁止在经济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繁殖场、索饵场和鸟类栖息地进行围填海活动。”但该规定基本上没有得到执行,违规填埋、未批先填、批小填大、化整为散违规申请填海指标等行为十分普遍,这与填海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薄弱、环境影响评价缺失生物多样性的评价也有一定关系。…
寻找”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
视频及文字源自OPCFHongKong 中华凤头燕鸥(Sterna bernsteini),是全球最濒危的鸟类之一,当前其野外成鸟数量估计不足50只。它们曾经在长达60年的时间里被认为已从地球上消失,直至2000年才重新被发现仍未绝种, 故它们便被誉为“神话之鸟”。我们两个来自香港大学的大学生今年六月前往浙江离岸海岛见证和研究它们的繁殖过程,以及了解当地中华凤头燕鸥正在面临的威胁。 原文链接,请点击这里。
全世界第3处澎湖成“神话之鸟”繁殖地
原标题:全世界第3处 澎湖成“神话之鸟”繁殖地 台海网(微博)7月31日讯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全球不超过50只的“神话之鸟”黑嘴端凤头燕鸥,6月间在台湾澎湖县自然保留区鸡善屿现踪,也让当地成为全世界确认的第3处黑嘴端凤头燕鸥繁殖地。 据报道,黑嘴端凤头燕鸥数量极为稀少,被世界各国列为“极危”鸟种,一度几乎消失在人类视野长达60多年。 台湾澎湖县自然保留区无人岛于2012年首度发现1只,去年及今年又再次被发现成双成对出现于澎湖鸡善屿并开始繁殖,显见已稳定地在澎湖生态繁衍。 据报道,澎湖也成为目前世界已确认的第3处黑嘴端凤头燕鸥繁殖地,另2处分别是浙江省韭山县、台湾连江县马祖地区。 发现人澎湖县野鸟学会调查组长郑谦逊表示,在马祖列岛的中岛拍摄到黑嘴端凤头燕鸥,虽然数量只有12只,但已是纪录上发现的最大族群量。 澎湖县农渔局指出,这次黑嘴端凤头燕鸥是于6月间发现,但基于生态保育考虑,迟迟不敢对外公布,深怕民众好奇登岛破坏生态栖地。 澎湖农渔局强调,凡欲进出自然保留区、野生动物保护区皆须向澎湖县政府农渔局申请许可,恣意登岛属违法行为。 原文连接:http://news.ifeng.com/a/20140731/41387916_0.shtml 相关文件:http://www.hkbws.org.hk/BBS/redirect.php?tid=21535&goto=lastpost#lastpost
5月4日至8日 鸭绿江国际观鸟周
本报讯 记者 戚文 3月28日从市贸促会举办的媒体见面会获悉,我市将于5月4日至8日在鸭绿江口湿地观鸟园举办“2014中国(丹东)鸭绿江国际观鸟周”活动。 本次观鸟周活动主题为“城市与鸟,生态家园”。活动分别为观鸟周启动仪式、2014国际大学生观鸟大赛、世界最佳观鸟地文化沙龙、生态和谐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丹东国际自然生态摄影大赛及摄影展、鸟类主题展览会、青少年公益爱鸟环保系列活动和健康徒步观鸟行。全新的观鸟园正在紧张建设中,园内分为展示中心、观鸟亭、观鸟平台和道路四部分。观鸟周的官方网站“鸭绿江国际观鸟周”已经建立,域名为www.yalubird.org,观鸟周微信公共平台也同步开通。 会上,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严梅芳就观鸟场地问题提出建议。她说,观鸟场地以生态自然为好,防止车辆行驶等人为因素影响观鸟效果。东港市旅游局副局长潘正大希望能让本地的大学生参与到观鸟活动中,体现地域特色。(记者 李新新 摄影报道) 附:2014中国(丹东)鸭绿江国际观鸟周系列活动 原文链接 : 抱歉,链接已不可用。
江苏如东最大拼图勺嘴鹬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来源:人民网-旅游频道 2014年04月29日08:12 4月27日,由江苏洋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勺嘴鹬在中国、江苏观鸟会、如东掘港小学等单位组织的世界上“最大的文蛤拼图”在如东小洋口国际温泉城举行拼 图,来自各地的75名护鸟志愿者和学生用45000个文蛤贝壳,拼成了一幅长14.94米、宽14.85米的勺嘴鹬图案。经专家现场测量签定,上海大世界 基斯尼总部现场颁发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最大的文蛤拼图勺嘴鹬”证书。 据了解,主办这次活动旨在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保护珍稀鸟类意识,营造和谐的生态环境。 原本连接: http://travel.people.com.cn/n/2014/0429/c41570-24954511.html 相关视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EpeMqEVpzs&feature=share